![](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近日,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了第五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我校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柴守玺,被授予第五届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也是此次我省高校系统唯一受表彰的个人。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旨在展示近两年来我省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断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经各市州和省直各单位广泛推荐、网络和报纸投票、组委会评审会议综合评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省文明委决定,授予柴守玺等30名同志“第五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柴守玺在田间观察苗种生长情况
柴守玺教授事迹简介
柴守玺,男,汉族,1962年12月生,甘肃会宁人。九三学社甘肃农业大学支社主委,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2001年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002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员。近年来,他主持研发的旱地作物秸杆带状覆盖新技术,生态环保、培肥地力,在小麦和马铃薯上增产增效显著,是一项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新技术,目前正在广大旱作区示范推广。
柴守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教书育人。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是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粗略统计,柴守玺每年累计在示范基地工作的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每年的科研行程都在3万公里以上,几乎跑遍了甘肃主产小麦所有县区,同时每年的任课时间又长达240小时以上。同事和学生笑称他是“停不下来的陀螺”,把时间都交给了科研和教学。
“我们的技术要让老百姓将饭碗可靠地端在自己手里。”柴守玺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真正致富农民,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他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积极承担了小麦生产指导任务,为提高我省小麦种植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小麦类作物遇到旱灾、冻害等自然灾害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灾第一线,为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献计献策,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每年,在小麦生产的230天里,柴守玺从秋冬到春夏,不顾辛劳。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夺取小麦丰收为己任,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病虫情、旱情等调查及巡回技术指导与服务,有力推动了深松整地、播后镇压、冬浇水、肥水调控、一喷三防等重大技术措施的落实。
2009年全国遭遇春季大旱,甘肃也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春旱,面对危情,农业部启动了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并分片成立了由农业部主要司局领导带队的七个抗旱督导组,柴守玺被指定甘肃督导组首席技术专家,国家小麦产业体系抗旱救灾甘肃组组长。在他的指导下,我省部分受旱地区积极推广冬小麦膜侧种植技术,通过利用垄上覆膜集雨,垄沟种植小麦,以较低投入,取得了抗旱保墒的有效成果。抗旱工作结束后,农业部专门发来感谢信对柴守玺在粮食生产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对于农业部给予的高度评价,柴守玺谦虚地说:“自己作为国家培养的农业人才,在做好教学工作及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尤其是推广到粮食产量低的贫困旱山塬区,这既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发展的方向,因为科技兴农、科教兴国要真正体现和落实到农民掌握、运用和推广的科技成果上。”